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发展

教学机智:青年教师发展应当练就的基本功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10:15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而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从主体角度而言不外乎师生两个方面。师与生、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但彼此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乃至学生始料不及的意外之事,有些是主观所为,有些是非主观因素所致,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教学机智,积极引导学生,从容应对去化解问题。但是一般而言,青年教师往往缺乏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学习、磨炼与积累,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教学机智。

一、教学机智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如行云流水,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示教规范、要领突出、详略得当;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组织有方、收放有度、掌控自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这与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注重思考、日积月累、不断提升是分不开的。在他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丰富经验当中,教学机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养。可以说,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机智,是判断一名教师经验是否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教学机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

我国古代汉语中并无“机智”一词,考证下来其乃由“机”字衍生而来。《列子?仲尼》中说道:“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东晋张湛为之注曰:“机,巧也;多巧能之人。”因此,《辞海》中将“机”释义为灵巧,多用来形容人之机智。但《辞源》《辞海》《康熙字典》中都没有对机智的专门解释,唯有《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注有词解,意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以此类推,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反应机敏,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机智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从“机”字到“机智”再到“教学机智”的衍生或演变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在教学过程中历练出来的,或者说是被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突发的、特殊的、意外的事件与问题给“逼”出来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高度概括地说:“教师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是说,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与总结,人们已经揭示了许多教学规律、确立了许多教学原则、形成了许多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在一般情况下,虽然教学活动及其过程是可以依据教学计划有序开展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学需要而异,教学情境自然也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教学效果必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而这些种种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应对这些种种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就是说,“教学机智”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教师的应急反应与“急中生智”,或者说教师教学经验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总结、积累、提升才行。因为对于教学“意外”的应对,是无法通过教学设计预先安排的,唯有依赖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以不变应对万变,充分展示教学机智,才能“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2.教学机智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产物

美国学者沃尔特?范伯格和乔纳斯?索尔蒂斯在其合著的《学校与社会》中指出,在人与人交流时,如果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或者由于信息接收方来自亚文化环境而不熟悉一些共享的规范,那么他们的交流将是有障碍的;即使双方来自同一文化环境,如果信息接收方不知道这些规范,交流也不会流畅。此外,如果他虽然熟悉这些规范,但却持有不同意见,那么沟通也将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唯有信息接收方认同这些规范时,交流才有可能是顺畅的。据此,人们很可能得出结论:交流的前提是信息接收方应当理解明了输出方的用意。其实不然,根据伽达默尔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所有的理解都是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普遍共识,即视界融合(阐释学将一个事件刚好能被观察到的那个时空界面称为视界,并且将理解者对被理解的对象视界与已有的视界相比较,如果形成两个视界交融合一现象,则视为“视界融合”)。由此可见,教学机智也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换言之,教学机智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这是因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与能力。但是,教学机智能否成功地化解危机、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学生的理解来表达,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才能实现。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或偶发性事件的情形:一是不以为然、安之若素,不管学生是否受到干扰或影响,注意力是否被分散,继续进行教学;二是教师虽然对事件做出了相关反应,但并未考虑学生的感受,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对事件处理,给予学生一定意义的教育启迪。而只是从自身如何尽快摆脱困境出发,不考虑对事件处理的方法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会做出训斥或者嘲弄学生等过激之举;三是教师对事件做出了赋予教育意义的处理,或者说是从教育引导学生的角度考虑,做出了自认为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处理,但学生由于不理解,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更不用说引发共鸣而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四是教师对事件处置得当、引导有方,学生理解了其中之义,并且做出积极反应,教师的应急之举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对以上四种情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种情形不仅与教学机智无关,而且由于教师漠视事件的发生,极有可能失去教育机会,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第二和第三种情形虽然对事件做出了反应,但第二种情形由于处置失当,甚至有过激之举,不仅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第三种情形下教师虽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由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效果自然欠佳。由此可见,这两种情形都不能认定为教学机智。第四种情形中教师不仅对事件做出了积极反应,而且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动机能够予以正确地理解,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如此才能体现出教学机智的作用。但是,教师这种对事件的处置与引导,学生对教师用心的领悟与理解,绝非一日之功。所以说,教学机智是师生之间在理解交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默契,是彼此教学相长的结果与产物。

二、教学机智是青年教师需要不断练就的教学基本功

一堂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取决于备课等课前的事先准备是否充分,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按照教学设计有序进行。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绝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个个教学情境形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所有教学情境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意外,而对这些事件的处置则是对教师教学经验、水平与能力的考验。然而,一名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磨炼、体验、感悟、积累和提升,才能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无疑应当在打造这一教学基本功上下工夫。

1.教育情感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青年教师应当通过培育自身教育情感来练就教学基本功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构成了教育者的教育情感”。一名教师是否热爱本职工作,是否有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否能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爱每一名学生,是否能为探索真理而献身,是否能具有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向往,是决定他是否能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无疑,这也是其形成教育机智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他才会去探索、钻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才会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他才会有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他才会发自内心去真诚地关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只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爱每一名学生,他才能去容忍和接受学生的缺点、陋习乃至错误;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自以为是;才会对学生和蔼可亲、满腔热情,而不是冷漠无情、盛气凌人;才会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如此,教师会自觉自愿地去追求真善美,并且从真善美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倘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形,对由于学生而引发的事件,他绝不会认为是学生故意捣乱或成心刁难,从而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批评指责;而对于非主观因素而导致发生的意外事件,他也绝不会怨天尤人,并且将怨气撒到学生头上。他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从中发现内含的教育因素,运用教育机智妥善而巧妙地去化解矛盾、处理问题,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可见,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情感,是能否形成和运用教育机智的前提。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培育自身的教育情感,才能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教学机智。

2.教学能力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关键,青年教师应当通过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来练就教学基本功

我国当代教育家林崇德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说教学是一种技术和艺术,那么这种技术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有赖于其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有赖于其不懈的探索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超的教学能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达到必要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那些从事教师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等教学基本能力便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反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时,如果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缺乏对教育教学目标的深刻认识、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把握、缺乏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缺乏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恰当选择、缺乏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掌控、缺乏对师生关系的正确理解,他又如何能体现出教学机智,去“化腐朽为神奇”,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乃至化险为夷、让人拍案叫绝?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要让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绝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教科书上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尤其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