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发展

教师从平庸到卓越的路有多长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10:06

前段时间因写《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于漪知行录》两本书书评之故,我和一些特级教师就教师成长作了专题交流。其间听了于漪老师“大多数教师刚入职时不分上下,十至十五年后楼上楼下,二十年后天上地下”的评论后,我颇为感慨。

青年教师刚刚入职的时候,对即将要从事的职业,对即将要恪守的职业道德道德,一般都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大多数教师的学习状态都是依从性的,是一种他律的状态,这种状态特别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从教五到十五年以后,教师随着经验的积累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职业道德的认同也逐渐向认同的状态过渡。不过,这个时候的教师大多处在停滞期,一方面精力不足却要照顾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没有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多人于是热情不再,“高开低走”。

其实,很多时候“名师”不仅仅是他人授予的,更多的,是自己赢来的尊重。一方面,教师这职业需要奉献精神。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技能就像木桶,桶边的木板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职业最低门槛。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无需置疑,教师职业的“桶底”就是“爱”,有了“爱”,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

另一方面,“心安执着即幸福”。今年两会上,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出名了。她是高二参加高考进入北京大学,还是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从这个角度看,天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采访中她却说:“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我们身边也能找到一些拥有同样坚强内心、执着信念的教师。他们或是听从内心的选择,或是抱持从容淡泊姿态,或是不走寻常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正是这样的生命态度,让他们感师者之乐,悟育才之道,登教坛之巅。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陈日亮、程红兵、黄玉峰、王崧岳这些名师都是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如何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呢?那就是“硕学为师,洁身作范”,保持积极、务实、理性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境界。

首先,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好方法,是人生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朱永新也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长相,但可以改变人的品位和气象。教师读书应该是在做“杂家”的基础上做“专家”,教科书上的知识应该只处于教师大脑中的某一角落,而不应处于中心位置。教师读书的时间也大有讲究,“只有读,才有时间读”。读书能使教师工作事半功倍,从而赢得读书时间,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要让反思成为一种常态。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提高程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反思的深刻程度。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流中发展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加强理性思维,在把握规律中丰富自己。

第三,要让目标成为一种引擎。教师确立了自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明确了自己的阶段性追求,前进就有了动力,发展就有了方向。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特级教师五级教师成长阶梯行动计划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好机制,有利于增强教师自我加压、自我促进、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平庸和卓越只有一线之隔。在平凡中日复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为平庸;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不断反思,让目标成为一种引擎,教师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