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发展

拿什么增强课堂吸引力?知名校长总结出好课堂的9个要素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09:50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但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否给了学生绽放自我的机会,是否给了学生高度的信任与热切的期望,是否欣赏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演?

教师要做的基本工作,其实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信息,然后收集梳理,以正确、有趣的方式推进学习。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就是在蒙着眼睛上课。

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真正学习,把学生的所有表现收入眼底,推进学生多样化学习。如果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产生的信息,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悲哀。

魅力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凸显学习是课堂的核心,注重师与生、教与学的融合,全面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那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魅力?怎样使课堂真正成为助推师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魅力课堂究竟有何新理念?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分享的、高质的,魅力课堂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

在魅力课堂的理念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真实存在,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发现学生的困惑,及时给予帮助。

我们需要启发式教学,而非灌输式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课前,教师要着力设计学习流程。课上,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归纳的能力、总结与迁移的能力。

教师要提升课堂观察力、发现力、生成力、激励力、评价力,要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民主与平等,给予每一个学生人文关怀,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快速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课堂成长的快乐、幸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享学习、迁移学习、系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鼓励学生为集体和个人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分享学习是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优秀思维方法与独特学习感悟后,进行小组或班级分享,从而启迪并推动其他学生思维提升与学业进步的学习方式。

迁移学习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学习的提高和深化,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系统学习是从学科整体上系统构建学科知识链条,系统认知并感悟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实现对学科整体知识的认识与把握,进而提升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由一个个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构成,但不是相互隔离而是彼此关联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好像一辆车,大量的知识点就如同车的零部件,如果能按照汽车组装图将各零部件组装成一辆车,我们就可以在高速路上快速行驶。因此,课堂既要重视简单学习,又要注重系统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努力让学生发现学习规律,激发其学习兴趣,培育其学习品质,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中,每组人数以4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一般问题可在2人之中解决。小组分工要明确、具体,要以适宜开展合作、交流的原则安排座位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以上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而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2-6人,按照如下图形排列座位。较为简单的问题可在一对一中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4人或6人小组解决。

小组成员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完成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教师要善于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育学生集体情感,助力每个小组成员更好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掌控者。教师要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小组学习任务,认真观察、了解、掌握学习进程,激励小组友好竞争、共同发展。同时,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要倾听讨论情况,也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中,从而进行有效点拨。此外,教师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根据讨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发现小组的优秀成果及时分享交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积极、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训练,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当每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就是学生学习成长进步之时。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教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讲授的内容应是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

为人师者要学会“偷懒”,充满智慧的“懒师”培育独立、自信、智慧的勤学生。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别说,把时间多留一点给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写一写。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展示、发挥,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到自信,品味探索的过程。

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就多了。教师“懒”了,学生勤了;教师“懒”了,课堂活了;教师“懒”了,效果好了,何乐而不为?总之,教师只有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才能真正成就学生。

新课改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在重点的关键处,讲在知识的概括处,讲在思维的提升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讲得“少”,而是讲得“精”,讲得“好”,讲得“有序”,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要由题生发讲,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没有教师精要讲授和适时点拨的课一定缺乏深度。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了、领会不深和理解错误的地方,要做必要的讲解。每节课教师具体讲多少时间,要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和难易而定。如问题少、容易懂,教师就可以少讲;问题多、不易懂,教师就可以适度多讲。不同的科目、班级,情况各不相同,教师的指导方法和讲授时间也就不同。教师要有现代课堂观念,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备课时要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方式,精心策划学习流程

备课是教师将已有的积淀变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重新“编码”过程。

教师要牢牢把握“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考虑教得方便、精彩、舒畅,更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教师要抓住“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点。怎样设计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首先,要把教材内容结构化。教师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基于此设计教学环节。其次,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巧妙的情境设置,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兴趣方面设计问题,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再次,要把教材内容操作化。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条件,科学地设计多样化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教师要关注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性别上的特质性,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要有教育机智,不慌不急,必要时可以留到课后处理。最后,要把教材内容最优化。想让学生对课堂始终产生兴趣,不仅仅靠巧妙的问题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学生实际情况等,提炼出教材的精髓,用最恰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协调起来,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已习惯依照参考书备课,这确实是常规的做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每个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等课外信息,学会开放性、创造性地备课,与时俱进,创新前进。

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生成,适时、合理调控课堂,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比例要达到90%以上

新课改倡导在互动中学习,通过课堂展示、辩论,师生的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人人深度参与,获得全面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展示着绚丽多姿的教育之美,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敢于摆脱教案的设计。教案只是一种预设,本身并没有约束力,可是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时不由自主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了一个个“圈圈”,害怕自己一旦跳出这个“圈圈”,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教学局面就难以控制。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案进行灵活调整,也就是“把教的方案向学的预案转变”“把学习流程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行动”。

教师要敢于摆脱原定的思路。上课前,教师对这堂课怎么上已经有了思路,往往会有意无意把学生往自己想好的思路上引导。有时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教师认为已得到了预设答案,就让他们结束发言;对于有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回答,教师已有了提示,左右了学生的思维……由此折射出一个问题,“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至关重要。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牢记以下3个关键词。

不越权。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助学,而不是替学。在备课时,教师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时时以学生的视角思考。课堂上,教师若牢记自己的角色任务,就不会“好心”满堂灌,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耐心倾听、细心引导。教师若记住自己的引导者身份,学生这个课堂主角一定会当得更好。

守底线。如果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教学就不能开始,教师必须警惕学生身处课堂却心在别处的现象。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若主角不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速度再快、表面再热闹,也只能是教师的课堂、部分学生的课堂、“伪学习”的课堂。教师的底线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

讲科学。我们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因为以己昏昏绝不可能使人昭昭。不要迷信课堂教学一直都是顺畅的,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就很难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快乐。

以激励性评价为根本方法,开展及时、多元的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点滴的闪光之处,在课堂上赏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表现自我时不知不觉树立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教与学是师生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鼓励的微笑,使学生领悟到教师对自己的鼓舞和信任,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从而形成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性评价要注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且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感受自信的力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凸显个性、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当学生合作探究时,我们要及时点评,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促使他们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这种评价为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把问题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思维训练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及结果的评估者。

问题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尽量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其次是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要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由易到难,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难度适当,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太难的问题学生就会望而生畏。最后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收获。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把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课后继续研讨追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执着。当学生痴迷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会得以提升,创造能力也会得以发展。

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种重要思想。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有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会互相信任与欣赏,相互理解与尊重,彼此关爱与激励。有一个好的课堂人文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才会有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有保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在校园相处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和活动中,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温馨、让活动精彩、让学生向往、让教师幸福、让校园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有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师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伙伴,教与学才能实现互相促进。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学生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课程。在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教师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供多样化课程满足他们的需求。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教师若缺少对教育的热爱,即使用再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学,也只是徒具其形;即使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相反,如果教师上课充满激情、关注学生,就会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